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5:51 点击次数:65
1931年12月14日,江西宁都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,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.7万官兵在赵博生、董振堂等将领率领下宣布起义,加入中国工农红军。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,不仅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格局,更在红色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红五军团的诞生,既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,也是旧军队向无产阶级革命武装蜕变的典范。
一、宁都起义:西北军的觉醒之路
第二十六路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,这支以"大刀队"闻名的劲旅,在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。1931年春,该部被调往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"围剿"。士兵们长途跋涉来到南方,面临着水土不服、疟疾肆虐的困境,每月军饷被层层克扣,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。时任旅长的董振堂曾痛心疾首地说:"我们的弟兄们在前线流血,后方却连像样的医药都没有。"
展开剩余73%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浪潮,但蒋介石却坚持"攘外必先安内"政策,强令二十六路军继续"剿共"。这引起了广大官兵的强烈不满。中共地下党员袁汉澄、王幼平等人趁机在军中开展秘密工作,建立了特别支部。1931年10月,赵博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起义的核心组织者。
12月14日晚,赵博生以"宴请"为名,将反对起义的军官软禁,随后率部控制宁都城防。董振堂亲率七十三旅占领电台、弹药库,季振同的七十四旅则切断了敌军退路。经过一夜激战,起义部队成功控制全城,次日清晨,鲜艳的红旗在宁都城头高高飘扬。这场被毛泽东誉为"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,我们是战无不胜的"的壮举,为红军增添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生力军。
二、秋溪整编:浴火重生的红色淬炼
起义部队抵达中央苏区后,面临着如何将旧军队改造为人民军队的严峻挑战。中央军委决定将其整编为红五军团,任命萧劲光为政委,刘伯坚为政治部主任,全面负责政治改造工作。1931年12月17日,部队进驻石城秋溪,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整训。
整编工作按照古田会议精神展开:在连以上单位设立党支部,实行"支部建在连上";成立士兵委员会,废除打骂体罚制度;开展政治教育,组织官兵学习《共产党宣言》《红军纪律条例》。针对旧军队的陋习,政治部专门编写了《红色战士必读》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红军的性质和宗旨。
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1932年1月,十四军一名副连长受国民党特务蛊惑,杀害政工干部后叛逃。面对这一突发事件,萧劲光提出"剥竹笋"式的处理方式,既严惩首恶,又教育多数。毛泽东亲自指示:"不能搞'一刀切',要让战士们自己选择道路。"最终,除少数人离队外,绝大多数官兵选择留在红军。
经过整训,部队面貌焕然一新。董振堂带头将多年积蓄的3000银元全部作为党费上交,他说:"现在我是红军战士,这些钱应该用在革命事业上。"赵博生则在战斗间隙组织军官学习战术理论,撰写了《步兵连如何冲锋》等军事教材。1932年3月,红五军团在赣州战役中首次参战,以大刀队夜袭敌军,成功解了红三军团之围,赢得了"铁流后卫"的美誉。
三、铁血征程:从反"围剿"到长征的不朽功勋
红五军团成立后,迅速投入到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中。在第四次反"围剿"中,董振堂率部坚守草台岗,以"人在阵地在"的决心击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,为红军主力围歼敌军创造了条件。战斗中,他手持大刀亲自冲锋,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。朱德总司令称赞道:"红五军团是我们的钢铁长城。"
长征途中,红五军团承担起后卫重任,用血肉之躯为中央纵队筑起屏障。湘江战役中,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与敌军血战四天五夜,在腹部中弹被俘后,他毅然扯断肠子壮烈牺牲。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在石板河阻击敌军九昼夜,以"只要还有一个人,就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"的誓言,确保主力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。
1937年1月,红五军(红五军团改编)在高台陷入马步芳部重围。董振堂率部坚守孤城九天八夜,弹尽粮绝后与敌展开白刃战,最终壮烈殉国。毛泽东在追悼会上含泪说:"董振堂是个好同志,他的牺牲比泰山还重。"
红五军团的诞生与成长,是中国共产党军事统战工作的伟大胜利。这支从旧军队脱胎换骨的革命劲旅,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"铁心跟党走"的坚定信念。宁都起义的枪声虽已远去,但红五军团的精神如同火种,永远照亮着中国革命的征程。正如刘伯承元帅所说:"红五军团的历史,是一部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奋斗史,是中国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缩影。"
发布于:广东省